顯示具有 《民意,誰說了算?人民知情的抉擇》 推薦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民意,誰說了算?人民知情的抉擇》 推薦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民意,誰說了算?人民知情的抉擇》 推薦序(一)

                       看到民主台灣未來發展的真正希望                              
 北美智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許鍾光


    我和田蒙潔律師是在一場教育部委託雲科大主辦的智慧財產權教學研討會上認識的,田律師主講由美國法學院的教育訓練觀點來介紹國內智權教育應該有的內容,我則是由專利事務所的實務訓練觀點來介紹相同的主題。田律師介紹美國法學院的思辨教育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深深覺得這種訓練才是法律系學生為什麼要花三年時間去上法學院的目的:你不是花三年去「學習和熟記」一大堆老師教的知識,你是去學習如何用律師的模式來獨立思考。這種以思辨能力訓練為主而非知識灌輸的訓練模式,當下就給我很大的震撼,實際上專利工程的實務訓練也同樣是著重在工程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一個事務所的專利工程師從開始養成到技術成熟,大約需要八到十年的功夫,這一切都是活學活用的實務知識和技巧,完全沒有死背的功夫。如果專利工程師所需要的法律、閱讀、訪談、分析、技術寫作、答辯、言詞辯論等能力,能夠在三年的研究所階段得到像美國法學院那樣的密集訓練和鍛鍊,那麼這種研究所畢業的工程師應該會非常搶手,兩岸的科技業和法律業應該都會搶著雇用。
     
        剛開始讀田律師的新書時,前幾章的內容就讓我嚇一大跳:怎麼有人敢這麼直率的批評才剛剛發生不久的新聞事件和一些重大社會事件,而且是點名批判?但是在深入研究田律師的寫作內容、引用的註腳、蒐集的證據、案例的比較和批評論證的模式後,我的感觸很深:我從來沒有想過美國律師用在法庭上的那一套論證邏輯和攻防技巧,可以用來分析和評論台灣所發生的各種新聞和社會事件上,而且可以寫出那麼有深度和說服力的文章!用這種客觀的研究和寫作技巧來分析和報導各種敏感的社會事件,不會引起意識形態或主觀價值的紛爭,也不會引起任何情緒化的惡鬥。利用完整的證據蒐集讓讀者見到事實真相,客觀而深入的問題分析可以讓讀者清楚的理解問題癥結的所在,引用和介紹相關案例或其他國家的制度作為解決問題的參考方案,現有問題和參考案例間的客觀分析和比對可以導出為讀者所能接受的結論。如果不同立場和價值觀的新聞記者及媒體都能夠拋棄成見,用這種客觀而嚴謹的方式來報導和分析各種新聞和社會事件,這才能讓真理愈辯愈明,而社會大眾也才能利用這種詳實而深入的報導對於各種新聞和社會事件做出客觀而合理的判斷,這也才能夠讓我們的民主社會產生共通的價值觀並且形成一致的共識,政府的施政也就有了廣大的民意支持和依據。

     我從小在台灣長大,從強人領袖的戒嚴時期到現在民選總統的民主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和人權保障比以前進步很多,但是對政府效能的日益低落、經濟的持續衰退、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對台灣的壓力持續擴大,以及政黨之間永無止境的惡鬥感到憂心忡忡。雖然大家都知道也能體會民主政治的好處,但是經歷過三次政黨輪替之後,許多有志之士和中上年紀的人對於台灣的政經發展已經感到十分的悲觀和失望。中共政權一黨獨大,雖然人權紀錄不佳而且人治的色彩濃厚讓人民無法信任,但是在經濟發展上的成就卻是有目共睹。大陸的各種產業在中共的領導和扶持下,紛紛由土法煉鋼的地方企業升級到全國和世界級的大型和巨型企業,就好像台灣在蔣經國時代的那種經濟起飛模式。大陸這種規模經濟的高度發展又造就了中共的軍事力量,對台灣社會的政經和軍事壓力也就與日俱增。

     台灣的工商發展在解嚴後和大陸相比明明是有顯著的優勢,但因政黨政治的領導無方與政黨間的相互牽制和惡鬥,再加上公務員體系的封閉僵化與各自為政,不顧民間產業的死活,只顧保有自己的公權力範圍與年度預算,結果就造成實質控制台灣各產業發展的政府行政部門,因為無法與時俱進,有效針對國際情勢的變化來進行跨部門的合作,以統合國內各產業的發展,使得各種產業的大大小小企業,因為能量和方向無法集中而形成一盤散沙,國際競爭力也持續落後,不合時宜的行政法規更持續牽制各產業的發展速度。產業界國際競爭力的持續落後造成企業利潤明顯的降低,除了無力投資新設備和技術研發外,員工的薪資和福利也無法持續提升。這種平均工資多年遲滯不前的經濟情勢,嚴重刺激了勞工群體的感受,因而形成勞工運動的溫床。勞資雙方持續的對立與不信任使經營環境更形惡化,政客們為了勞方的選票而紛紛提出剝削資方的單向行政法規,這使產業界的競爭力更形惡化,進而造成台灣產業發展的惡性循環:勞工的薪資待遇依然無法提升,因為產業界整體的競爭力仍然落後;而造成產業發展不振的罪魁禍首政府行政部門,依然躲在政黨政治的保護傘下,一次又一次的逃過政黨輪替的考驗;市場經驗豐富且勇於創新的企業主和管理團隊,依然被科舉制度產生、封閉保守且不願承擔責任的公務員,用行政法規的韁繩緊緊的扣住,最後只能選擇出走國外來做無言的抗議。

     我和許多許多工商界的朋友,對於台灣民主政治的前途和經濟發展感到十分的悲觀,因為產業界明明看得到政府結構和施政的許多缺失,卻一直無法有效解決,因為說了也沒有人要聽:工商界因為沒有選票,在目前的選舉制度下永遠是最容易被政府犧牲、利用和作為代罪羔羊的一群。民選首長和議員們忙著顧選票、搞政績宣傳和鬥爭異己,沒有人有心想要解決政府行政部門的結構性問題,更沒有能力和心情去聆聽工商界的建言。政府行政部門的官員們即使知道產業界的問題和心聲,但也是愛莫能助:因為在目前的預算制度下,各部門連保住自己的年度預算和勢力範圍都自顧不暇,對於跨年度的施政內容也不敢保證,誰有能力去管跨部會、跨年度的產業整合?在這種情勢下,台灣經濟怎麼發展得下去?

    我一直相信造成這種政治與經濟情勢的原因不能都歸咎於民主政治,因為一個制度的發展本來就會有陣痛期和學習曲線,人民也需要有時間來學習做國家的主人。但是我們還有多少時間?相較於東南亞國家,他們就算是政治與經濟發展遲緩,也不會有什麼立即的軍事危險。我們可是有個同文同種的老大哥中共,不離不棄在一旁虎視眈眈,無時不刻的想要趁機併吞台灣。如果我們的經濟發展落得像希臘那樣無法持續下去,國際強權中誰會雪中送炭、出手拯救台灣?台灣要是不能維持經濟上的獨立自主,政治和軍事上的獨立也就不可能維持,接下來的後果可想而知。因此台灣未來的希望就是建築在整體的經濟實力上,而整體經濟實力的建立和維持需要靠有效率的政府領導才能夠達成目標。一個民主政府的效率最主要就是要建立在社會大眾對於政府的整體結構、運作模式與政經的發展方向要有一致的認識和決定,才有可能達成,就像是一個經營有效率的大型公司一樣。我們有這樣的政府和萬眾一心的社會大眾嗎?

    台灣並不缺乏有經驗又有能力的經營管理人才,在工商界這種人才比比皆是,剛退下來的行政院長張善政就是一個例子。但是台灣民眾對於政府的整體問題,未來應該發展的政府結構、運作模式和政經發展的方向有共同的認識嗎?對於推動各種政治與經濟改革所會遭遇到的困難與阻礙,有深入的研究和共同的改革決心嗎?答案是沒有。要改變台灣社會整體的政經結構與效率,這麼大的國家改造工程,需要靠我們的教育界、媒體界、法律界與政界等社會科學界先進行大幅度的自我改革,才有可能推動到各行各業以及整個社會的各個角落,然後才能內化為一致的決定與行動。我們現在的教育界、媒體界、法律界與政界,有這種能力和醒悟去進行這種大幅度的自我改革嗎?連事實與意見都分不清楚的社會科學界,怎樣能夠去進行這種從思維模式到國家制度的徹底改革?

    我很高興在這個關鍵時刻看到田律師的這本書,書中檢討了包括台灣最近發生的新聞媒體、法律、教育與政治上的許多社會事件,並且以美國社會的種種相對應的制度和案例,提出了比較和說明,這等於是對台灣社會的新聞媒體界、教育界、法律界和政界提出了一份深入的檢討報告,並且清楚的指出了問題的所在以及解決方案。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我們如果不能解決台灣的政治問題和各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台灣的經濟發展就沒有希望。這本書提出的許多評論,對於亟需要大幅改革的台灣社會來說,真是一本很好的指標。

    這本書並不好讀,許多章節的內容都相當複雜,需要讀者花時間慢慢的細讀才能夠充分瞭解書中陳述的內容,甚至於讀一遍還不夠,需要讀好幾遍並且對於書中報導的各種社會問題就發生的產業和政府部門有系統的進行分析和整理,才能夠融會貫通。我相信讀者如果真的肯花功夫去研讀和分析整理這本書的內容,一定會立刻感受到這本書的價值,並且在無形中改變了自己的思考與學習模式,逐漸開始使用田律師所教導的那種思辨邏輯和批判模式來分析和回顧過去台灣所發生的種種新聞和社會事件,以及自己所接受過的填鴨式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就值回票價了!我希望讀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是一份八卦報導,片面的取出其中的個別案例來加以批評或嘲弄當事人。田律師花了很多心血來分析這些社會問題,並且提出了許多客觀的批判和評論,我們應該思考為什麼台灣社會教育出來的這些菁英份子會有這些嚴重的問題,這其中的一些人還是台灣現任的政府首長。這些問題如果整合起來,我們就可以藉著田律師的報導和評論來認識目前台灣社會的各個層面所普遍面對的結構性問題,而這種結構性的認識才能對解決台灣社會的諸多複雜問題產生有意義的幫助。這些嚴重的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的民主社會就會持續陷於嚴重的內耗和各說各話,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會持續的發生,然而政府卻無法有效解決,最後很可能會導致國家社會的經濟崩潰以及政體的覆滅,因此不可不慎重。

    最後我可以說,在深入研讀了這本書之後,我還是第一次能夠比較深入的瞭解美國三權分立的政府運作、行政程序法的功能、專業公會的自律制度、陪審團制度的作用、柏拉圖的靈魂馬車、博雅教育的用意、思辨教育的內容、事實和意見的區別,以及新聞媒體的責任,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民主台灣未來發展的真正希望!謝謝田律師!

《民意,誰說了算?人民知情的抉擇》推薦序(二)

追求改變
 
                             中華民國第41屆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   張捷
                                                        愛盲基金會愛盲學院學務長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小孩,所接受到的是眾人長期詬病的填鴨式教育,當時的社會風氣較為保守,老師所說的話,從不敢質疑,課文中所有的知識,懂不懂沒關係,只要靠背,就有機會拿高分。驗收學習成效的考試不外乎是非選擇及少數的申論題,此種方式,可能只能教出擅長考試的高手,未必能讓學生具備明辨是非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去年,高中生為了課綱走上街頭,大學生為了服貿協定審查而衝進立法院,許多的老師及學者,紛紛站出來力挺,發表慷慨激昂的言論,媒體也順著輿論的發展而強力放送,支持者與反對者各說各話,整個台灣彌漫著對立與一觸即發的煙硝味。剛開始個人還有些欣慰,現在的年青人有別於以往,敢說、敢衝,展現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氣魄,也是改革必經的歴程。當我開始閱讀本書,書中所描述西方的民主發展歷程對應到台灣改變的趨勢,加上許多鮮明的案例對比,讓我驚覺台灣的改革之路,竟與先進民主國家的發展背道而馳,問題的嚴重程度,已超越我的想像。

台灣的教育並不教學生如何分辨意見與事實,也不重視學生論理思辨的能力。面對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判斷能力,就無法找出有用的資訊,加上不重視論理的邏輯思辨訓練,要如何提出具說服力的解決方法呢我們過去輕忽專業、不問是非、只問立場,所累積的苦果在各個層面,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國人面前,各種匪夷所思的脫序行逕,敢講的就一定有道理嗎不表示意見的沉默大多數,又在想些什麼社會的公理在哪裡?是要期待下一個英明的領袖,還是不斷的喊改革,社會就自然改變了呢?

書中提到在一九二年代,胡適先生大聲疾呼且語重心長的提醒我們少談些主義、多想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讓我想起以前寫作文時,不管內容寫得如何,只要在結尾寫「光復大陸故有河山、或是拯救四萬萬苦難同胞」等字句,或多或少都能得到較高的分數。不管能不能做到,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只要口號夠響亮,喊爽的也無所謂。幾十年來,台灣口號照喊,內容推陳出新,社會沒有變得更好,除了令人感到擔心和難過外,更該做的是捲起袖子追求改變。

本書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精闢的見解,剖析出現今社會長期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課題。以理性思辨、邏輯推理的法律專業,重新檢視台灣「社會科學」發展的盲點,為讀者帶來全新的觀點。書中沒有口號、沒有漫罵,所有的論述都是引經據典,所舉的各種例子,跨越各種專業領域,從東方到西方、從過去到現在,涉及多元的層面,足見作者的專業與用心,甚至在書中引用一些範例,可作為老師教學的參考素材。本書點出台灣未來具體發展的方向,這是近期出版的一本好書,是關心台灣社會及下一代的公民,必讀的最佳選擇,千萬別錯過!

《民意,誰說了算?人民知情的抉擇》 推薦序(三)

理盲情濫弱智幾時休?


資深新聞評論人 范立達

在網路科技日趨發達之後,漸漸的,國人的行為模式也愈來愈容易預測。特別是在重大、突發、刺激性的新聞事件發生後,民眾的反應,真的是閉著眼也猜得出來。
理盲、濫情外加弱智,這樣的反應,已不只是存在於網路鄉民中,它幾乎成為台灣人民集體的情緒反應,就跟反射動作一樣容易預測。

以今(二一六)年三月發生的女童「小燈泡」命案來說吧!案發之後,群情激憤,社會一片撻伐之聲,部分立委順勢而為,擬推出「殺案幼童應處唯一死刑」的刑法修正案,更有激情民眾以各種管道、用各種粗鄙不堪的話語,向廢死聯盟抗議。後來,還有某民間團體宣布要率眾上凱道,主張反廢死、替「小燈泡」討公道。而這樣的激情論調,最後被「小燈泡」的媽媽一句「我懷胎十月,都只能代表我自己,請問,妳哪位?」,如同狠狠的潑了一桶冷水,才把沸騰的民憤澆熄。

四歲小女童無辜慘死,任何稍具同理心的國人都一定心中不忍。對兇手的殘暴,一定也深惡痛絕。「我能為妳做什麼?」,這是最直覺式的思考模式。人死不能復生,女童的小生命不能挽回,我們還能做什麼?我們就讓兇手抵命吧!

於是,在務必讓兇手抵命的前提下,兇手是不是可能罹有精神疾患?變成大家故意視而不見的問題。甚至,還有媒體報導,「嫌犯聲稱自己有精神疾病,意圖脫罪免死」。也就是說,群情激憤至此,就算嫌犯真有心神喪失或精神耗弱問題,也在所不問。「就是要他死!」、「精神病是裝出來的!」、「就算真有精神疾病還是得償命!」社會一片肅殺氣氛。

兒福聯盟出身的立委倡議,要修正刑法,增訂「殺害幼童者處唯一死刑之罪」的條文。立委完全沒有思考到,這樣的立法與國家刑事政策剛好背道而馳。十幾年來,政府部門正逐一檢修相關法律,朝著廢除唯一死刑之罪的方向前進。立法委員的提案,完全在走回頭路。立委也不顧大法官早有明訓,刑事法律中的唯一死刑規定,剝奪了法官的量刑權,是違憲的立法。反正,民氣可用,一切以民意為依歸。

被抗議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塞爆的廢死聯盟最無辜。至今,台灣還是一個有死刑的國家,而且還經常在執行死刑。馬英九八年總統任內,一共槍決了三十三名死囚,等於殺掉了一整個班級的人數,這數字絕對不低。但每次遇到重大命案,廢死聯盟就被罵得好像案子是他們犯的一樣,不然就是讓人以為,台灣因為廢死聯盟而廢除了死刑,所以搞得治安大壞,因此兇手犯案,廢死聯盟必須負責。但事實上,人不是廢死聯盟殺的,死刑也還是存在的。廢死聯盟除了喊一喊口號,宣揚宣揚信念,他們什麼事情也沒能改變,怎麼他們就被罵得比罪魁禍首還厲害?

而這片憤慨之聲,也沒持續多久。四月中旬,女童告別式後,社會大眾的情緒慢慢歸於平靜。於是,一切如昔。

是因為群眾的智商只有五歲嗎?是因為大家都習慣於人云亦云,所以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嗎?不然,為何每次發生重大事件後,社會大眾的反應都是一樣的?

民眾不會獨立思考,媒體不愛獨立思考,政治人物不懂獨立思考。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大家都習慣當跟隨者,不管誰舉起了大旗,跟著走就對了。於是,這個社會就慢慢的失去了方向。

這讓我想起早在一九七四年,德國學者諾爾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就曾經提出「沈默螺旋」理論。她提出理論的前提假設是:一、社會將用孤立的方式來威脅那些與大多數人不一致的人二、對孤立的恐懼導致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會試圖評估意見氣候三、公眾的行為會受到民意評估的影響。也因此,如果人們發現自己的觀點屬於少數派,他們將試圖隱藏自己的想法;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想法與大多數人一致,就會勇敢的說出來;最後,少數派的聲音就會愈來愈小,終究無人聽聞。

但諾爾紐曼也提出,這個社會有一群「中堅份子」,他們是在沉默的螺旋旋轉過程中無視孤立威脅的人,他們是一群願意為自己的公開言論付出代價的人。這些特立獨行的人通常與主流意見有所衝突,但他們仍能勇敢發聲,有時,整個意見氣候會因為他們的聲音,而形成反轉。

以前,我們會說這群中堅份子指的是知識份子,但現在,我們寧願說,這群人是受過獨立判斷訓練的人。

其實,獨立判斷一點都不難。在本書中,作者教導我們,要學會獨立判斷,先要懂得怎麼把事實從一團迷霧中抽出來。讓事實與意見分離。之後,就事實部分,進行完整查證。在確定事實的真偽之後,就能形成自己的判準。

這麼簡單的道理,作者卻花了一本書的篇幅告訴我們。會過於小題大作嗎?我可不覺得。因為,這麼簡單的事,但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好、不會做,甚至連領導輿論的意見領袖,也常常犯錯。這就顯得這本書的出版的確有其必要性了。

要推翻人們根深柢固的觀念很難,要鼓勵人們不流俗,有自己的思想判準,更難。這麼難的事,只有老師願意循循善誘,願意耗費精力,著書立說,以起潛移默化之效。
田老師在撰寫本書時,曾和我多次透過電子郵件反覆討論,對於她的執著與認真,除了敬佩,還是敬佩。田老師做的,是非常基礎的工作,但我和她都相信一件事,這個社會如果需要改變,就必須從小做起;不管是小地方、小細節,還是小時候。滴水終可穿石,小小的改變,最後會形成巨大的力量,扭轉整個社會的走向。

所以,讓我們一起擺脫理盲情濫而弱智的反射,做一個能夠獨立判斷的人吧!第一步,先把這篇序言拋到腦後,用自己的眼與心,細細的讀完田老師的這本書,然後再想想,她說的對不對。當你能夠據理力爭,挑戰書中的某一個論點時,你就學到獨立判斷的精神了。

《民意,誰說了算?人民知情的抉擇》 推薦序(四)

深化民主才能對抗專制

                              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 錢建文醫師

     
  台灣建立了華人世界中最民主的政體;然而我們從公民的參與到政府的運作,是否真正符合西方從啟蒙運動以來所建立起的民主政治原則在真正的民主社會中,公民是比較辛苦的,無法將公共議題完全交由威權體制下的父母官幫我們做決定。取而代之的是公民必須理性客觀的對各種議題做獨立與批判性思考,並且透過大家都遵守民主制度一起討論與思辯,最後替自己做下最好的決定。因此自律良好的媒體所提供的客觀資訊很重要,公民的基礎教育也很重要。而在政府中,則是強調權力的分立與制衡,因為寧願三個互相牽制的魔鬼,也比大權集中在一個天使好。


     然而過去台灣社會由於轉型正義不完善,公民在討論公共議題時,常常夾雜著歷史遺留下來的情緒與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沒有就事論事;加上市場自由競爭的眾多媒體競相討好特定觀眾群的推波助瀾,與對岸崛起中國的統戰威脅;以至於公民在面對公共議題時,無法理性客觀的討論問題。這種現象在社群網路上最明顯,可以說是一片「混戰」。在政府方面亦然,台灣各大政黨依舊是剛性政黨屬性,總統兼任黨魁,並以行政權強力介入立法權的運作,完全忽視三權分立的重要民主原則。

     接受完整西方法學教育、對西方政治社會運作非常熟悉的此書作者田律師,在這本書中從台灣的媒體開始討論,到歷史的教育方式,西方的政治原則,與政府的運作方式。貫穿全書的是幾個有名的新聞事件,以事實證據為本,從理性客觀的角度進行符合邏輯的分析,相信一定能帶給台灣公民一個全新的視野;每一個事件的討論都可以說是討論公共議題的典範教案,值得全體國民來仔細閱讀。

     筆者認為面對紅色中國的最有力方式是文化而不是武力,是民主制度而不是資本主義,是地球公民的視野而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一代宗師」電影中說的比「想法」而不是比「招式」,是超越他而不是自己也變成敵人的樣式,是進步的公民而不是威權的政黨與政府。

     在台灣第一次完全政黨輪替的時刻,此書的出版具有格外非凡的意義;無論每個人自身的歷史脈絡如何,期待台灣公民都能以理性客觀的角度來討論公共議題與監督政府,執政黨也要尊重民主程序與制度,在野黨更要接受轉型正義的蛻變與改造。因為深化民主的公民社會將是華人社會的政治典範,也是對抗專制威脅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