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民意,誰說了算?人民知情的抉擇》推薦序(二)

追求改變
 
                             中華民國第41屆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   張捷
                                                        愛盲基金會愛盲學院學務長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小孩,所接受到的是眾人長期詬病的填鴨式教育,當時的社會風氣較為保守,老師所說的話,從不敢質疑,課文中所有的知識,懂不懂沒關係,只要靠背,就有機會拿高分。驗收學習成效的考試不外乎是非選擇及少數的申論題,此種方式,可能只能教出擅長考試的高手,未必能讓學生具備明辨是非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去年,高中生為了課綱走上街頭,大學生為了服貿協定審查而衝進立法院,許多的老師及學者,紛紛站出來力挺,發表慷慨激昂的言論,媒體也順著輿論的發展而強力放送,支持者與反對者各說各話,整個台灣彌漫著對立與一觸即發的煙硝味。剛開始個人還有些欣慰,現在的年青人有別於以往,敢說、敢衝,展現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氣魄,也是改革必經的歴程。當我開始閱讀本書,書中所描述西方的民主發展歷程對應到台灣改變的趨勢,加上許多鮮明的案例對比,讓我驚覺台灣的改革之路,竟與先進民主國家的發展背道而馳,問題的嚴重程度,已超越我的想像。

台灣的教育並不教學生如何分辨意見與事實,也不重視學生論理思辨的能力。面對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判斷能力,就無法找出有用的資訊,加上不重視論理的邏輯思辨訓練,要如何提出具說服力的解決方法呢我們過去輕忽專業、不問是非、只問立場,所累積的苦果在各個層面,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國人面前,各種匪夷所思的脫序行逕,敢講的就一定有道理嗎不表示意見的沉默大多數,又在想些什麼社會的公理在哪裡?是要期待下一個英明的領袖,還是不斷的喊改革,社會就自然改變了呢?

書中提到在一九二年代,胡適先生大聲疾呼且語重心長的提醒我們少談些主義、多想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讓我想起以前寫作文時,不管內容寫得如何,只要在結尾寫「光復大陸故有河山、或是拯救四萬萬苦難同胞」等字句,或多或少都能得到較高的分數。不管能不能做到,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只要口號夠響亮,喊爽的也無所謂。幾十年來,台灣口號照喊,內容推陳出新,社會沒有變得更好,除了令人感到擔心和難過外,更該做的是捲起袖子追求改變。

本書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精闢的見解,剖析出現今社會長期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課題。以理性思辨、邏輯推理的法律專業,重新檢視台灣「社會科學」發展的盲點,為讀者帶來全新的觀點。書中沒有口號、沒有漫罵,所有的論述都是引經據典,所舉的各種例子,跨越各種專業領域,從東方到西方、從過去到現在,涉及多元的層面,足見作者的專業與用心,甚至在書中引用一些範例,可作為老師教學的參考素材。本書點出台灣未來具體發展的方向,這是近期出版的一本好書,是關心台灣社會及下一代的公民,必讀的最佳選擇,千萬別錯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