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Argument使你聰明又快樂

情侶A:「我的隨身碟呢?」
情侶B:「我今天被老闆修理,人很累就忘了。」
情侶A:「你答應幫我買的,怎麼可以忘了,這麼沒有責任感,上次要你幫我買手套,你也忘了,還了上上次...一點也不重視我。」
情侶B:「...」
前陣子,兩位朋友不約而同傳來名作家王文華先生的文章-《聰明不快樂》。文章裡,作者把自己描述為聰明人,擔心因為聰明人的人格特質,而越來越不快樂。上面的情侶對話延伸自《聰明不快樂》。情侶A是記性好、得理不饒人的聰明人,可以把情侶B的一個無心之過,「合乎邏輯」的延伸到對方的悲劇性格,自己不快樂,還把週遭的人弄得也不快樂。
聰明又快樂不難,只要在修辭上下點小功夫。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說話藝術」大師,是撰寫《修辭學》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認為說服人的方法有三種,訴諸說話者的信譽、地位或權威(ethos)、訴諸聽者的情感(pathos)和訴諸邏輯(logos)。稟承師祖蘇格拉底的訓誨,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用不摻雜情緒的邏輯說服人,是理性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黑白的人生才會變為彩色。
亞里士多德的說話藝術就是用邏輯說服人,發展成為邏輯論證,結構如下:
邏輯論證=前提+結論
前提就是支持結論的理由,很多口語會話都能以邏輯論證的方式呈現,例如
情侶B:「我忘記幫你買隨身碟,因為我今天被老闆修理人很累。」
情侶A:「你沒有責任感,因為你忘記幫我買隨身碟。」
情侶A:「你沒有責任感,因為你好幾次都忘記幫我買東西。」
B的論證中,「我忘記買隨身碟」是結論,「我今天被老闆修理人很累」是理由,是否合乎邏輯,要看理由和結論是否具關聯性,以及理由是否支持結論。大多數上班族應該都能體會被老闆修理後身心俱疲的感覺,人身心俱疲時難免突槌,例如「忘記買隨身碟」。所以B提出來的理由與結論具關聯性,且支持「忘記買隨身碟」的結論,是合乎邏輯的論證。聰明的A若不太自我膨脹、不摻雜情緒,訴諸理性的邏輯,就會被說服而接受B的說法,不會有接下來的指責。
可惜聰明的A沒有接受B的說法,繼續爭論下去。
A的論證中,「忘記買隨身碟」和「好幾次忘記買東西」是理由,用單一事件或幾次的零星事件來支持「沒有責任感」的結論,不符合邏輯,因為決定一個人是否有責任感的因素很多,例如在家做家事,上班不遲到早退、盡忠職守等。此外,一個人若老忘記事情,可能是記性差,與責任感無關。再者,翻舊帳只會模糊焦點,另啟戰端,無法專注在當下的問題上,是邏輯上的「紅鯡魚」謬誤。因此,A的論證不合邏輯,也不具說服力,提出來的理由無法支持結論,後果是造成情侶之間的不快。
聰明的情侶要快樂不難,只要多一點邏輯,少一點情緒和自我膨脹,學習說服人的說話藝術,就能避免傷感情的紛爭,人生也會從黑白變成彩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